自凌晨正式袭击伊朗3大核设施开始,美军就已经算是参加战争了,有人说:美军太恐怖了,战机如入无人之境,如果这么看,那摆明就没看出特朗普心虚的一面。
事实上,正是这次参战,让美国的3大软肋全部暴露了,如今的特朗普要还想着脱身,明显不太可能了,那么这三大软肋究竟是什么呢?
几个月来,美国和伊朗在阿曼的秘密斡旋,可惜双方的核心分歧始终无法统一,而美国的态度强硬得不留余地:伊朗必须彻底、全面地停止所有级别的铀浓缩活动,把核能力清零。
而德黑兰的立场同样寸步不让:和平利用核能是我们的合法权利,适度的铀浓缩绝不可能放弃,这种“零浓缩”的霸王条款,是对国家主权的羞辱。
展开剩余89%但在以色列看来,这种“浪费时间”的对话本身,就是一种致命的威胁,以色列的战略焦虑,已经深入骨髓,具体来说就是三个“绝不容许”:绝不容许伊朗拥有哪怕一颗核弹,绝不容忍伊朗导弹技术每天都在进步,更不容忍伊朗在中东的影响力继续扩张。
眼看着美国似乎有了松动的迹象,准备用“放松部分制裁”来换取伊朗“保留部分核能力”的妥协,可是以色列的耐心终于耗尽了。
于是一场以“迫在眉睫的威胁”为名的“先发制人”打击,就这样发动了,它的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摧毁伊朗的核潜力,另一个是摧毁一种以色列无法接受的外交可能性。
对于这次行动的战果,以色列和美国都毫不吝啬赞美之词,感觉胜利就要到了,特朗普政府迅速跟进,高调宣称伊朗的核计划已经被这次打击“送进了坟墓”,并努力将这次行动描绘成一次精准、强硬且完美的胜利。
他们似乎真的相信,靠几枚炸弹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可谁又知道,这番慷慨激昂的宣传,很快就被伊朗官方一则轻描淡写的声明,给狠狠地打了脸。
伊朗方面平静地表示,像福尔多这样的核心核设施,在地下深处的主体部分根本没有受到不可逆转的损害,以色列炸毁的,不过是些地面上的入口和伪装建筑罢了。
更要命的是,那些比黄金还宝贵的浓缩铀材料,早在空袭发生前,就已经被秘密转移到了谁也找不到的安全地点,这才是釜底抽薪。
这一下,整件事的性质完全变了,一场原本想震慑对手的军事行动,变成了一次代价高昂的“免费广告”,它不仅没有摧毁伊朗的核能力,反而以一种极具戏剧性的方式,向全世界证明了伊朗的核项目,有能力在超级大国和他的盟友打几下生存下来。
这无疑会极大鼓舞伊朗内部的强硬派,原本德黑兰内部可能还有一些畏惧美国实力、倾向于在谈判桌上妥协的声音。
但这次袭击过后,他们彻底看清了,也想通了,原来最猛烈的空袭也不过如此,这么一来,美国和以色列在未来谈判桌上的筹码,非但没有增加,反而被自己一手削弱了。
与此同时,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这场危机中的应对,展现令人震惊的战略智慧,一方面,他显然早已预判了以色列的行动,提前部署,悄无声息地转移了所有核材料。
这一下,就让以色列的军事打击失去了最重要的目标,数亿美元的精确制导炸弹,最后成了玩笑。
另一方面,他死死按住了让革命卫队与以色列空军直接开战的冲动,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他没有选择硬碰硬,让自己的空军和防空部队去当炮灰,这绝不是怯懦,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更具杀伤力的盘算。
他的逻辑很清晰:在敌人最强大的地方避其锋芒,把有生力量保存下来,空战我们打不赢,那就干脆不打。
这是一种非对称作战的精髓,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准备在接下来的报复行动中,精准打击那些分散的、难以防御的军事目标,而这正是在为一场更漫长、更残酷的斗争积蓄力量。
就在以色列空袭之后,所有人都屏息等待着伊朗的反应,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伊朗的报复来得又快又猛,仅仅一天之内,超过两百枚导弹和难以计数的无人机,直接扑向以色列境内。
伊朗军方高层更是对外界放出狠话,“战争的规模将在未来几天内持续扩大”,而外交部长也明确拒绝了所有国家打来的、呼吁克制的电话。
但是伊朗的报复愿望再强烈,也绝不可能“不顾一切”,德黑兰的决策者们心里非常明白,他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以色列是一个被全世界普遍认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背后还站着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
更何况,两国地理上相隔上千公里,并不接壤,这意味着伊朗最有效的报复手段,仍然是远程导弹和无人机,如果回击的烈度和造成的损失,大到让以色列觉得无法承受,那么极有可能招致对方的核武器反击,甚至还可能引来美军的直接下场干预。
当然伊朗的目标清晰而有限:既要通过足够强硬的回击,来维护自己在中东地区的江湖地位,安抚国内已经被点燃的民族主义情绪,又要巧妙地控制冲突的烈度,确保升级的阶梯在自己脚下,避免被拖入一场必败的全面战争。
也门的胡塞武装和加沙的哈马斯虽然已经高声力挺,但伊朗在黎巴嫩和叙利亚的那些更具实力的地区盟友,至今尚未大规模介入,这不光是在保存实力,更是为未来的局势升级,预留的筹码。
这场由以色列点燃的战火,最终也让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地,将美国的三大软肋,赤裸裸地暴露在了全世界面前。
第一软肋是美国对局势的掌控力,远比它自己想象的要弱得多,美方既想通过谈判来解决问题,又默许甚至暗中支持盟友的军事冒险,这种政策实施,最终的结局就是把自己也拖入一场根本不愿看到的直接对抗。
白宫想要的是一场可以快速宣布胜利,然后抽身走人的打击,而不是一场旷日持久、血流不止的消耗战。
随着伊朗革命卫队公开向中东各地的美军基地发出报复威胁,整个局面正朝着一场包括胡塞武装、哈马斯乃至黎巴嫩真主党在内的多方大混战滑去,到了这个地步,美国除了被动防御,似乎已经拿不出任何好办法。
第二软肋是美国根本没有能力周全地护住它在中东最重要的那个盟友,美国的军事行动,可以保证自己的F-35战机毫发无损地飞回来,却无法为以色列撑起一把万无一失的“铁穹”保护伞。
以色列这次亲手点燃了导火索,却需要美国来分担爆炸的冲击力,这使得美军既要在伊朗汹涌的报复浪潮中保护盟友,又要时刻提防自己在中东的所有军事基地。
第三软肋也是最根本的软肋在于,美国已经丧失了通过任何单一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军事打击,被证明无法根除伊朗的核能力,反而摧毁了本就脆弱不堪的谈判基础。
特朗普政府一面威胁要发动“更残酷”的打击,一面又虚伪地表示“希望继续谈判”,这种“谈判邀请”,对伊朗而言无异于最大的羞辱,根本不可能被接受。
如今谈判桌早已被炸得粉碎,所有的外交幻想都已破灭,对德黑兰来说,当务之急已经从如何权衡“经济制裁”与“核活动”,转变为如何应对以色列持续不断的军事威胁,在这种情况下,继续谈判的可能已经不复存在。
参考信源
发布于:辽宁省